时间:2022-11-11 05:57:35 浏览量:
2021年,中国公益慈善事业一方面受到第三次分配政策以及“十四五”规划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国内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刺激。在社会组织总量、慈善资源总量行业动态、慈善资产管理以及志愿服务等方面取得一定发展。
截至2021年底,全国社会组织总量为90.09万个,较2020年同期增长0.73%,其中,社会团体37.1万个,社会服务机构52.1万个,基金会8885个,分别较2020年同期增长-1.07%、1.96%和5.96%。全国累计慈善信托备案773单,财产规模39.35亿元。共计631家境外非政府组织代表机构依法登记,较2020年增长13.90%。
相关测算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社会公益资源总量预测为4466亿元,较2020年增长8.57%,其中社会捐赠总量为1450亿元,彩票公益金总量为1062亿元,志愿者服务贡献价值折现为1954亿元,分别较2020年增长-5.48%、10.64%和20.62%。
高净值人群的慈善捐赠大幅增长。2021年福布斯中国慈善榜上榜的100名慈善家的现金捐赠总额为245.14亿元,较2020年增长36.87%。开展现金捐赠的同时,股权捐赠继续受到国内慈善家的青睐。2021年“99公益日”期间,累计超过6870万人次捐赠,加上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6亿元资金支持,总共募得善款41.69亿元。捐赠人次较2020年增长18.86%,募款金额较2020年增长53.84%。
2021年设立慈善信托227单,财产规模为5.71亿元,较2020年增加32.48%。除了扶贫济困、教育发展等传统领域之外,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成为国内慈善信托发展新的增长点。
2021年,我国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为2.22亿人,较2020年增长15.63%。全国志愿服务折合人工成本价值约1954亿元,贡献GDP万分之17.09。志愿服务指数相对于2020年增长26.41%。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升级与第三次分配政策被纳入基础制度建设,使得商业向善、科技向善以及财富向善形成三方合力,助推以人人慈善为内核的慈善事业加速实现主流化,这一切使得我国慈善事业在21世纪继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和2016年《慈善法》颁布之后,迎来第三波发展浪潮,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发展特点。
1、在共同富裕的目标指引下,人人慈善助力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初步显现。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发挥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作用、实现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社会组织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主线,而切实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是其首要内容。
2、慈善法规的开门立法实践得以延续,慈善事业效能得到进一步激发。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决定启动《慈善法》修订工作。
3、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作用继续凸显。这一方面表现为社会组织和社区慈善深度融入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五社联动”机制不断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十四五”规划已经将公益慈善事业作为重要支撑力量,也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成为社会组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
其一是公益与商业走向深度融合,社会价值驱动的社会企业加速发展。其二是企业基金会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发挥日益明显,企业公益的工作抓手更加牢固。其三是传统的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再遭质疑,政府监督日趋加强。
2、是社会价值创新理念升级迭代,新技术赋能慈善资源高效聚集。传统的慈善捐赠已经不再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唯一选择,而是涌现出志愿服务、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等新的思路与方法。在互联网企业升级发展战略、开启科技向善新模式的同时,AI技术米乐m6、云计算、网络直播成为中国特色互联网公益的重要发展途径。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的建设更是将我国慈善资源的集聚推向了新的高度,给公益慈善行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3、是基层慈善主体实现多元发展,社区慈善成为慈善资源新增长点。截至2021年7月1日,国内总计有187家社区基金会,上海、广东、浙江社区基金会数量位列前三。
4、是乡村振兴战略加速中国慈善事业破圈升级,基金会在乡村产业振兴领域的资源投入增幅明显。
国内高校的公益慈善学科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社会创新和商业向善越发受到管理类非学历教育的重视。
当前我国慈善组织的发展短板依旧明显。我国已认定的慈善组织数量有限,2021年才首次超过社会组织总量的1%。不少慈善组织普遍面临专业人才缺乏、作用发挥有限、公信力建设滞后等问题,并且在提供专业服务和分配慈善资源等方面遭到社会公众的质疑。
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2016年出台的《慈善法》的各方面效能还需进一步激发。这突出表现为互联网慈善和社区慈善缺乏足够而明确的规范措施,社会捐赠活力无法被充分激发;社会组织申请认定为慈善组织的内在动力不足,慈善捐赠和慈善信托等方面的税费减免政策有待强化落实。
就此而言,虽然随着2021年第三次分配政策的出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升级,融合公益与商业属性的新业态组织迅速崛起,商业向善、新技术赋能和社区慈善促进慈善资源高效集聚,公益慈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迈上了新台阶,慈善第三波的帷幕由此正式拉开,但是中国慈善事业的春天还远未到来。
走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慈善事业充分参与,而2021年仅仅是慈善事业第三波的开始。慈善事业有效参与第三次分配不仅需要相关顶层设计,同时也需要更加友好的社会环境支撑。这其中包括如何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也包括如何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城乡社区治理的主体性回归和公共性建设。因而,在未来几年,围绕着第三次分配如何落实的争论或许都将是一个焦点话题。
第三次分配既需要政府科学地设计,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其关键是推动一套社会自我动员机制,这是我们展望2022年公益慈善事业的新的发展方向。这种动员机制有5个维度。
一是文化动员机制建设,通过倡导现代慈善文化,让人人慈善和法治慈善的观念深人人心,让行善者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肯定,完善慈善人人皆可参与的动力机制,筑牢慈善事业的社会基础;
二是组织动员机制建设,重点通过培养劝募员等慈善募捐专业人才,提升公益慈善组织的资源筹募能力,同时加强公益慈善组织问责机制建设;
三是社区动员机制建设,结合社区发展脉络和优势要素,推动建立和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培育以社区居民、志愿者、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的社区公益骨干,依据社区文化传统塑造社区公共空间;
四是制度动员机制建设,继续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慈善法》等法律政策的制定和修订,让法律政策成为规范和促进第三次分配的催化剂;
五是新技术动员机制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力量赋能公益慈善,借助科技红利更好地调动各方积极参与公益慈善米乐m6。
备注:本文摘录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中《慈善第三波:2021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报告》一文,作者:南开大学教授朱健刚、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严国威。米乐m6米乐m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