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1 02:26:27 浏览量:
2022年,最坚挺的美妆集团依然是欧莱雅,国内美妆的新格局则由华熙生物、贝泰妮、珀莱雅撑起;
2022年,30余家企业拿到融资,20余家美妆公司风光上市,同时也有超过25个品牌暗淡“离场”,21万+化妆品企业默默“消失”;
2022年,大消费基金熄火,11月美妆融资降至0起冰点,而产业基金却在今年格外活跃,从国际巨头到国内头部公司,纷纷下场做VC,投资/收购了超过40个项目;
2022年,有20家国际巨头调整人事关键岗位,9家集团进行了业务重组,6家国妆品牌设置创新岗位,相继引入首席科学家、首席数字官等人才;
2022年,开始实施与新增的美妆相关法规有近20项,淘宝、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也陆续推出了8个相关平台规范,伴随而来的是今年433批次化妆品进入不合格名单,超40万件化妆品在今年被取消备案、多家企业被禁业;
2022年前11个月,化妆品零售总额以3.1%的降幅,跑输消费大盘,增长率降至五年内最低水平,但好消息,伴随防疫政策放开,旅游零售渠道已率先回暖,12月13日—10日间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连续7天超1亿元……
2022年的变与不变,记录在了一串串的数字中,构成了2022年美妆行业的底层发展脉络,同时揭示着2023年的行业新走向。2022年,是规则改变、重新洗牌的一年;2023年,新秩序即将形成,变盘中曙光降至。
前三季度,国际美妆前十强的近半数都出现了营收负增长。欧莱雅、LVMH、拜尔斯道夫是为数不多营收增速还在10%之上的公司。
其中,欧莱雅的各项数据最为坚挺,以1972亿元的销售额和12%的增幅稳居第一,而它的身后,依然是联合利华和雅诗兰黛,增速为6.8%和-3.7%。
对比2022年与2021年的排名会发现,国际十强的排位变动不大,前三甲格局稳固,欧美企业占据大盘,日韩企业继续衰退,榜上唯一的一家日本公司资生堂在今年排位继续下滑。
反观国内,今年前几位的名单发生了很大变化。昔日话题度最高的逸仙电商跌出前5名之外,华熙生物从第6名升至第2。同时可以看到,2、3名与第1名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上海家化虽然在体量上仍位于第一,但业绩持续下滑,营收和净利在前三季度均负增长,其市值也伴随不断缩水。
而华熙生物、贝泰妮、珀莱雅则以高成长性成为国内美妆上市公司中市值排名前三的公司,撑起国货美妆的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多家国货美妆在今年极端的市场环境中展现出了很强的韧性,华熙生物、贝泰妮、珀莱雅、鲁商发展(化妆品业务)分别在前三季度实现了43.43%、37.05%、31.53%、44%的高增长,从成长性上超越一众国际巨头。另外,营收排名第二的华熙生物以前三季度6.77亿的净利润,成为今年国内最赚钱的美妆公司。
虽然国货美妆目前的整体体量仍与国际巨头有很大差距,但已对国际巨头形成了越来越明确的冲击。
据《中国化妆品》不完全统计,今年有二十余个国外品牌以各种形式收缩国内市场(撤出中国、关闭旗舰店、关闭线下店等等),其中不乏国际巨头旗下的品牌,比如近期从国内收缩的宝洁旗下Snowber米乐m6ry、LVMV旗下茶灵、雅诗兰黛旗下The Ordinary其共性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在拥挤的美妆市场中,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消费者非买不可的理由。大量有功效口碑、有品牌心智、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挤压了它们的生存空间。
在这些籍籍无名的品牌接连败退之下,国际巨头们避不开的一系列灵魂拷问是:在旗下主力品牌渗透见顶,渠道、客群日益稳固之下,下一个增量从何而来?在降价、提价等手段接连用过后,下一个保增长、保利润的手段是什么?在大牌光环逐渐祛魅,替代性产品不断米乐m6涌现下,如何继续维持高溢价,免受不断涌现的新品牌的价格冲击?
巨头所存在的问题,很多更加深刻的存在于国货品牌中,但同样,这些问题也构成了国货品牌的机会。
今年伴随着一批“一夜间火起来的”网红品牌相继“哑火”,整个国内美妆市场的竞争逻辑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昔日在产品上走代工+性价比+快时尚,在营销、渠道上走“血洗式”铺社交媒体+直播电商的打法开始失效,大批国货美妆踩着完美日记的脚印快速崛起,又在“国货美妆”到“反面典型”的快速切换中迅速消失。
我们会发现在这两年的变化中,国货美妆中“一夜崛起”的故事不再,“闷声发大财”故事的越来越多。在几轮大浪淘沙后,如今还留在牌桌上的,很多甚至是一些之前看来“不够美妆”的公司,他们有些是生物技术背景、有些是医药背景,很多公司身上打着鲜明的功效、成分标签。
“有疗效”米乐m6、有真科技,成为新阶段下的新的竞争法则。2022年,提升研发竞争力被各大国内美妆公司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
在各大国内美妆公司的财报上,研发的比重不断提升美妆新闻,甚至有些在投入比例上已赶超国际巨头,几家头部公司中,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占比没有低于2%的,最高的华熙生物前三季研发占总营收的比重达到了6.42%,研发投入增长最高的贝泰妮、珀莱雅增幅达到80%以上,这也从某种层面揭示了,为什么新格局由这三家公司撑起。
今年还有一波标志性事件是,国内企业集体引入“首席科学家”这一角色,今年有5家公司引入了7位科研相关高管。比如PMPM同时引入孙培文、李金华、廖峰,分别任首席科研官、首席配方科学家和研发合伙人。水羊股份和珀莱雅同一天分别聘请陈坚、魏晓岚为首席科学家和首席科学官。
在增强科研实力外,美妆巨头们还纷纷下场做VC,通过产业投资布局潜在机会构筑产业链壁垒。2022年国内外美妆公司参与的投资收购案有约40起,其中最大的是雅诗兰黛收购Tom Ford,投资数量是欧莱雅共有5起。
国内公司今年也频频出手,在近两年相继成立自己的投资公司后,分别进行了不少产业布局,比如今年动作最多是水羊股份,收购了伊菲丹和PierAuge两个国外品牌,另投资了两家国内初创品牌。
不同于纯财务投资米乐m6,由美妆企业发起的产业型投资不仅出于财务收益,更多还是为了形成产业资源共享和业务扩张。而今年大消费基金持续收缩,产业基金的接棒无疑为行业注入了一波活力。
上市潮、倒闭潮,是2022年另外两个标志性事件。2022年,有20余家美妆公司风光上市,既有上美集团、巨子生物、敷尔佳等美妆公司,还有柏星龙、中荣股米乐m6份、亚香香料等产业链上游公司。
而另一边,有超过21万家化妆品企业在企业登记状态中“注销”, 2022年全国化妆品相关企业注册量也出现了近10年以来的首次下滑。
今年是美妆大盘下滑最为严重的一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本月发布的数据,今年1月至11月,化妆品零售总额为3652亿元,同比下滑3.1%,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下滑0.1%,创下了近5年来的新低,8月至11月,化妆品行业的增长率已连续四个月下滑。
事实上今年的下滑是2020年以来行业整体下行的延续,而今年的黑天鹅事件格外多,从上海年初停摆到疫情波及的城市越来越多,快递停运、工厂停工,极大抑制了行业的向前发展,同时全球货币政策的变化带来的成本升高,和消费力的不断被消磨,让行业更加雪上加霜。
2022年米乐m6,化妆品行业的底层竞争逻辑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背后有一大部分原因来自于监管规则的改变。2022年,是化妆品新条例及配套法规落地的关键一年,也是化妆品行业大浪淘沙的一年。
此前据《中国化妆品》梳理,过去一年相关部门共出台与施行了近20项相关法规。整体呈现出这几大趋势:监管进一步收紧,规则和标准更加明确,处罚更加严厉,围绕原料、生产、品牌、渠道等各方面都做到了“有法可依”。
从今年密集的处罚就能窥见一斑,今年有5家企业被禁业,甚至有两家被 “终身禁业”。同时伴随《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的施行,全国超40万件化妆品被清理。
另外,行业整体的进入门槛被不断提高,2022年,对工厂、品牌、检测机构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生产质量不再是工厂的事,品牌也要负起相关责任。
《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要点及判定原则》明确了品牌也要参与到质量监管中,《化妆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征求意见稿)》则是对检测机构的组织管理、从业人员资质等做出了明确要求,化妆品检测行业的门槛被极大拔高。
2023年伴随诸多新规进入落地执行环节,可以遇见的是,行业洗牌将继续,新秩序即将形成,整个行业将在变革“阵痛”中进一步朝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而伴随疫情管控的放开,化妆品行业大概率在新一年迎来曙光。12月,作为很多公司重要业务板块的旅游零售已率先迎来好消息。据海口海关数据,12月13日至19日期间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连续7天超1亿元,这为2023年的开局带来一丝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