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2 01:59:50 浏览量:
近日,青眼获悉,科玛化妆品(苏州)有限公司(下称苏州科玛)起诉广州科玛化妆品制造有限公司(下称广州科玛化妆品)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已通过法院民事调解达成和解,最终要求广州科玛化妆品改名并致歉,同时承担相关诉讼费用。
苏州科玛作为日本科玛在中国设立的全资子公司,面对国内化妆品代工厂领域存在已久的傍“科玛”现象,苏州科玛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了坚决的维权行动,成为科玛集团在国内市场维权成功的首个案例。
苏州科玛对青眼表示,“科玛”及“KOLMAR”为日本科玛合法注册的商标。苏州科玛也呼吁其他侵权单位,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否则将采取法律措施,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由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责任均由其承担。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相关文书显示,广州科玛化妆品侵权行为包括在第26届中国(上海)国际美博会上使用了被诉侵权标识“科玛”“Komar”进行宣传。
文书显示,广州科玛化妆品的“”网站上发布了《宝生堂企业集团@精彩亮相第26届中国(上海)国际美博会》等文章报道,文中称,2021年5月12日,在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XX路XX号的上海XX中心N1馆E04,宝生堂集团集体亮相第26届中国(上海)国际美博会现场;2021年初,旗下广州科玛公司,引进韩国科玛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参股等。
文章配图显示,参展展位上使用了“Komar科玛制造(广州)”“中外合资”“韩国科玛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字样。且广州科玛化妆品还在上述网站上“关于科玛”一栏中称“广州科玛化妆品制造有限公司创立于2004年,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化妆品中外合资企业(合资方为韩国科码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她隶属于广州XX集团公司,是宝生堂集团公司旗下四个化妆品企业之一。”
2022年11月,广州科玛化妆品以无事实证明其参加涉案展会等为由向法院提起上诉。不过,法院最终判定,广州科玛化妆品的上诉请求及其理由不能成立,维持一审对于其侵权行为的裁定。
就在近日,经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民事调解,苏州科玛与广州科玛化妆品达成了相关和解协议,要求广州科玛化妆品变更企业名称并在官网持续发布2个月的《致歉函》,同时承担相关诉讼费用,用以消除对苏州科玛造成的不良影响。
青眼注意到,广州科玛化妆品在《致歉函》中承诺,企业名称中不再使用与“科玛”文字或拼音、应为字体或近似音、谐音等文字,并表示,“如日后再次侵犯贵司合法权利,我司愿意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至此,科玛集团在中国市场的第一次针对侵害商标权的维权行为以广州科玛化妆品改名并致歉画上句号。
作为全球化妆品代工领域一张闪亮的招牌,科玛集团在业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早在1997年就进入中国的日本科玛,不仅有着百余年历史,更是凭借着在代工领域持续的深耕,成为日本最大的化妆品代工公司。
1997年,日本科玛经过对中国多地考察后,决定进入中国市场并将厂房选址在苏州,同年10月,日本科玛成立了苏州科玛,工厂也于2001年2月正式投产。
2018年,面对不断增长的全球市场,日本科玛中国业务再进一步,由日本科玛控股株式会社100%出资设立科欧玛化妆品(杭州)有限公司,辐射全球业务。
青眼注意到,从日本科玛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大批带有“科玛”字眼的同行企业陆续出现,其中甚至有不少企业以“科玛”或者“KOLMAR”的名义对外开展业务,参差不齐的业务水平,泛滥的科玛标识,严重影响到科玛集团的声誉与商业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科玛方面向青眼透露,科玛在杭州开设的新公司之所以取名为科欧玛化妆品(杭州)有限公司,而不是科玛化妆品(杭州)有限公司,主要是因为“当时杭州科玛化妆品有限公司已经被注册了,我们没办法,只能叫科欧玛化妆品(杭州)有限公司”。
事实上,据中国商标网显示,早在2000年,苏州科玛就申请注册了“KOLMAR”与“科玛”商标,国际分类涉及化妆品、防皱霜、增白霜等,并持有至今。
然而,仍有不少企业铤而走险,企图借助科玛集团积累已久的影响力与声誉,通过傍名牌的方式获取短期利益,而上文所述的广州科玛化妆品改名并致歉的案例即是个中典型。
面对越发频繁的傍名牌现象,青眼注意到,苏州科玛近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维护合法权益的严正声明。
苏州科玛在声明中表示,“科玛”及“KOLMAR”均为苏州科玛合法注册的商标,未经苏州科玛允许,严禁在企业名称中使用含有“科玛”文字或拼音、英文字体或近似音、谐音等。
此外,苏州科玛也对其他侵权单位发出了警告,要求侵权单位立即停止对其的侵权行为,禁止以“科玛”或者“KOLMAR”的名义对外开展业务,立即采取更名或注销措施,“否则,苏州科玛将采取法律措施,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由此产生的一切损失和责任均由其承担。”
值得一提的是,青眼通过天眼查搜索发现,目前国内名称包含“科玛”的化妆品公司至少有十余家。譬如,杭州科玛化妆品有限公司、上海科玛化妆品有限公司、江西科玛化妆品有限公司等。
事实上,傍名牌的乱象不仅严重损害被侵权企业的声誉,更因蹭名牌企业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使得寻求与“正主”合作的客户容易被迷惑,也难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早在2020年,青眼就曾报道,名称带有科玛字眼的江西科玛化妆品有限公司因违反《化妆品生产许可工作规范》,被江西省药监局责令召回多款产品。青眼调查发现,这已是江西科玛第五次被江西药监局通告和处罚了。(详见青眼报道《39家化妆品公司都叫“科玛”,这家半年内上了5次黑榜》)。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面对化妆品代工企业泛滥的“傍名牌”现象,科玛、科丝美诗、莹特丽等全球知名化妆品代工厂纷纷利用法律手段进行坚决维权行动,大大震慑了傍名牌乱象。
例如,莹特丽也早在两年前就下场打假并最终胜诉,侵权企业被责令改名并处罚金30万。科丝美诗也于近日通过法律手段进行了维权行动,已起诉、正在起诉或将要起诉的被告带有“科丝美诗”字样的单位多达34家,其中被起诉的单位中,告赢了26家,其余针对其余8家的维权正在进行中。
而对于科玛集团来说,此次维权行动充分显示了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的决心,也将对其他存在侵权行为的企业起到震慑作用。
苏州科玛对青眼表示,“此次针对广州科玛化妆品的维权行动仅仅是开始,未来将加大维权力度,对于侵权行为绝不姑息。”
随着法治环境日臻完善,国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及企业维权意识的提升,傍名牌现象或将走向末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